秋高气爽,登高极目。站在山巅,视野能延伸至多远?晴朗的日子,驻足于南京紫金山之巅的头陀岭,西可望25千米外的浦口老山,东可窥15千米远的栖霞山。向南,20千米外的江宁方山清晰可见。位于东南方向的青龙山是宁镇山脉的主脉西段,它连绵悠长,与紫金山相距十几千米,更是仿佛触手可及。实际上,在头陀岭的远望视野会突破南京市辖区,位于镇江市、常州市交界处的茅山山脉也隐隐可见,这个距离已超过50千米。
在紫金山头陀岭远眺
平地上的视野就差多了。江苏的平原高度常常只有数米。站在这片平原的空旷地带,理论上人眼可视距离大约为5千米。在没有遮挡物的情况下,人抬头能看见平流层的飞机,平视却不能见到10千米之外的建筑,这主要与地球因球形形状产生的曲率有关。即使是神话传说中的“千里眼”,遥远的景物也会因为地球曲率的存在而消失在地平线上。登高则同时弱化了地球曲率与遮挡物带来的影响,“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”有着朴素的科学依据。
长三角很多城市并没有像紫金山这么高的山,但这却不影响这些地方流行“望远文化”。在古时候,一些高大建筑的名称就凝聚着人们对登高望远的期待。比如,宁波有望京门,泰州有望海楼,嘉兴有望吴门,苏州有望齐门。望京门为唐代所建,不过,从宁波远望京城长安,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的。嘉兴的望吴门望的是苏州,似乎现实些,实际上也难以如愿以偿。苏州古城有一城门叫作齐门,又称望齐门,相传齐王之女作为人质留在吴国,吴王为缓解她的思乡之愁而专门建立望齐门供其眺望齐国。当然,在齐门远望山东纯属画饼充饥。清代昆山人姚承绪为此写道:“扶病上层城,乡枌渺何有?”充分说明在齐门是看不到齐国的。齐女死后被葬于常熟虞山,也是为了寄托她远望家乡的遗愿。虞山海拔263米,比齐门高多了,但依旧担当不了远望齐国的“重责”。
在紫金山头陀岭远眺
相比之下,南通马鞍山的望虞楼堪称名副其实。望虞楼又称虞楼,是张謇为纪念翁同龢而建。因翁同龢葬于常熟虞山白鸽峰,望虞楼因此得名。其实,根据视距与高度的公式计算,在海拔仅50米的马鞍山,理论上无法观测到35千米外的虞山。但虞楼上有一联“江上唯瞻白鸽峰”,又说明以前可以望见虞山的。实际上,由于大气折射以及目标物庞大的原因,肉眼观测距离可以突破理论计算的极限:大气折射会弱化地球曲率的影响,同时虞山面向南通的一侧恰好是最能凸显山体庞大的一侧。另外,在当时没有高楼大厦的环境下,突兀于大江南岸的虞山辨识度极高,从南通的江边小山望见常熟虞山是讲得通的。2022年网上出现一则热搜:安徽来安汊河镇的一位网友在20楼的家中望见南京紫峰大厦。这一定程度上也与紫峰大厦的“身形”庞大相关。
目标物大小、大气折射、地球曲率、视野遮挡以及人的视力都会影响视距,而大气能见度尤其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外在因素对远眺的影响。依旧以虞楼为例,1925年春天,张謇来到虞楼远望虞山,他在这里写下了一首《宿虞楼》:“为瞻虞墓宿虞楼,江雾江风一片愁。看不分明听不得,月波流过岭东头。”从诗的内容上看,这次登高望远的气象条件非常糟糕,虞山显然不会出现在视野中。
大气能见度高正是秋天适合登高望远的重要原因。一方面,秋天大气常呈现下沉状态,天气晴朗,水汽含量较低。另一方面,前期夏季大雨洗刷了空气中的杂质,此时的空气显得更为干净。此外由于温差大等原因,秋天的大气折射也较强,相对也能看得较远一些。甚至,秋天里的景观色彩更丰富,远处那种层林尽染的风貌更能吸引我们的注目,这种绚丽的色彩对比,强化了人们视野开阔的感知。秋日登高望远,实为人生快事。
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