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的基础上,稍微丰富细节,字数变化不大。
---
“你们用的是康乾线条吗?为什么不试试汉唐线条?”
1950年,病榻上的林徽因接过学生们递来的国徽设计图纸,眉头紧锁,目光凝重,随即提出了这样一个关键性的问题。
面对老师的质疑,学生们解释说康乾线条华丽细腻,更能彰显繁荣昌盛的景象。然而,林徽因轻轻摇头,仍坚持己见,要求他们用汉唐线条再重新绘制一版。
展开剩余88%她还特别建议学生们亲自去陕西霍去病墓地一趟,亲眼体会汉唐线条的独特魅力。
最终成稿揭晓时,所有人对汉唐线条所描绘的国徽赞不绝口,这正是我们如今所见的国徽设计。
那么,究竟什么是汉唐线条和康乾线条?林徽因为何坚定选择汉唐线条呢?
汉唐线条和康乾线条,都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线条风格。
国画大师潘天寿曾指出,绘画的本质是以线条界定形象,线条不仅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元素,更是其灵魂所在。
最早的中国绘画线条,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。在仰韶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,线条挺拔而分明,图案清晰鲜艳。
到了东晋时期,画家顾恺之首创“春蚕吐丝描”技法,强调线条的流畅与笔法的敏捷,绘制的人物宛若飘逸仙子。
在他的名作《女史箴图》中,女史衣袂宽大,线条柔美流转,表现出衣裙随风飘扬的动态感。
另一位被誉为“画圣”的吴道子,更将线条运用到了极致。
他的《送子天王图》,仅凭简单线条勾勒,便展现出人物衣服在风中飞扬的轻盈飘逸,所谓“吴带当风”的美誉正是由此而来。
当然,线条概念并不仅限于国画,在雕塑等艺术形式中,也承载着各时代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“汉唐线条”指的是汉代与唐代盛行的线条表现手法。林徽因所提及的陕西霍去病墓前的“马踏匈奴”石刻雕像,便是汉唐线条在雕塑艺术上的典型代表。
这种线条风格,正如汉唐时期文化的大气磅礴,画风古朴厚重,庄严肃穆。
与之相比,“康乾线条”则追求华丽繁复,从视觉审美角度看,确实更为精致美观。
当时不少人倾向于使用康乾线条,因为“康乾盛世”是距离新中国最近的繁荣时代,代表着几千年文化积淀后的顶峰。
但林徽因持不同观点。
她认为“康乾盛世”虽国力强盛,百姓表面安居乐业,实则是封建王朝末期的假象,国家体制已呈现衰败迹象。
一个风雨飘摇、行将就木的王朝,绝不能成为新中国的象征。
汉唐时代的中国不仅政治、经济达到巅峰,其影响力更波及后世及世界。
汉朝拓展疆域,将匈奴驱赶至欧洲,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。
唐朝的“贞观之治”与“开元盛世”吸引四方来宾,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中心,展现了真正的强盛与包容。
新中国所需的,正是这种既能抵御外侮又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国风,从文化层面看,“汉唐线条”显然更契合国家精神。
重新设计的国徽方案也得到了广泛认可。
1950年6月23日,毛主席亲自主持会议,经过讨论,设计团队的方案获得一致通过,设计组由林徽因和梁思成领衔的清华大学师生组成。
常言道“民国出大师”,林徽因能够从文化和艺术角度坚持使用汉唐线条,离不开她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卓越的建筑成就。
作为民国时期的知名才女,她出身名门望族,父亲林长民是著名外交家。童年随父亲游历欧洲,增长了学识与见识。
林徽因立志建筑学,与她在欧洲女房东的启发密不可分。
文学上,她深受徐志摩影响。
1923年,徐志摩与胡适等人成立“新月社”,林徽因是常客。
凭借优秀的英文功底和文学素养,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,她全程担任翻译。
访问结束后,泰戈尔被她才华折服,特地赠诗以示敬意。
在“新月社”期间,她创作了大量新体诗,连胡适都称她为“第一才女”。
不过,建筑学是她更为专注的领域。
她与丈夫梁思成不仅生活相互扶持,工作中更是志同道合的搭档。
尽管梁思成当时声名显赫,林徽因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丝毫不逊色,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。
1924年,两人赴美深造,因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不招女建筑专业学生,林徽因主修美术,辅修建筑。
回国后,她在东北大学任建筑系教授,首次设计徽章,为东北大学创作了闻名的“白山黑水”校徽,引发广泛关注。
抗战期间,林徽因随丈夫深入古建筑考察,发现了保存至今最古老的唐代建筑——五台山佛光寺大殿。
这些经历奠定了她在建筑界的地位,她与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河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北平解放前夕,她与梁思成为保护北京城大量古建筑文物,绘制了详尽的文物地图,并汇编成《中国文物古建筑目录》,为文物保护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此外,他们根据实地考察,编纂《中国建筑史》,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推向世界,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正因如此,新中国成立时,党和国家不仅特邀她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,还赋予她设计新中国国徽的重任。
除了国徽,林徽因还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美术设计师,对纪念碑的造型结构提出过多项重要建议。
纪念碑的碑座、碑身纹饰,以及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主体建筑格局,均出自她手笔。
设计国徽时,她强调:“国徽非商标,不是服装色彩或风景画,国徽要庄重稳重,既要图案化,更需象征性和民族特色。”
虽然身体欠佳,她依然坚持与设计团队反复研究,最终完成了国徽的初稿。
国徽设计以玉璧为主体,中央镶嵌金色五星,上方写国名,下方有齿轮,旁绕嘉禾,底部红色绶带穿过玉璧。
玉璧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,象征国家团结统一,类似“和氏璧”的寓意。
五星、齿轮和嘉禾图案巧妙结合了传统文化与新中国政权,符合国徽设计需求。
此设计方案首次将国旗上的五颗金星融入国徽。
颜色选用金色与红色,二者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喜庆富贵,也符合富丽堂皇、醒目大方的设计要求。
虽然西方国家也有绶带,但通常较短且质地紧密,显得刻板。
中国绶带多用丝织品,风格灵动飘逸,佩戴于身侧,具有独特民族特色。
林徽因选择了南北朝时期造像常见的绶带风格,希望借此体现中国传统美学理念。
她对传统文化的重视,还体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花纹设计上。
当时多数人倾向选用艳丽而有傲气的木棉花,林徽因却不赞同。请教花卉专家后得知木棉原产东南亚,她认为纪念中国人民英雄的基座,不应出现外来花卉。
她否决了木棉花方案,反复斟酌并广泛征询意见,最终选用了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菊花、荷花和牡丹花纹。
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,设计作品才能体现民族特色。这正是林徽因在建筑和美术领域始终坚持的理念——创新与传承并重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是民族守护历史最根本的方式。
因此,她始终竭力保护传统建筑文化及其他传统优秀文化。
有一次,她在古玩摊淘到一只景泰蓝花瓶,摊主告诉她,真正的景泰蓝稀少,这门工艺正面临失传。
林徽因听后,立即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了美术小组,带头设计新景泰蓝图案,力图挽救这一濒危艺术。
当景泰蓝艺术逐渐受到重视时,她的身体却因劳累再次恶化。
1955年病重时,她仍嘱咐探望的学生:“景泰蓝是国宝,绝不能在新中国失传。”
正是有了像林徽因、梁思成这样专家学者,祖先留下的精美古建筑、绝妙工艺品,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遗产,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。
林徽因的“才女”名号,源于她在建筑学和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,这些成就远远超过了许多声名显赫却浅尝辄止的“才子”。
然而,许多人谈论她时,最津津乐道的是她生活中的风流韵事,反而忽略了她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开拓者的地位,以及她为保护传统古建筑所做的巨大努力。
这绝对是不应该的。
---
需要我帮你做进一步润色或调整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