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,晏子曾对齐景公说道:“这三位得尽快除掉,否则日后必会给国家带来麻烦!”齐景公听后,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,低声说道:“确实有道理,但……”但他到底在顾虑什么呢?齐景公心里究竟担心的是什么?
这三个人并非普通人物,而是齐景公麾下的三位勇士,他们可不是简单的角色。
公孙接,空手抓野猪,与猛虎搏斗,勇猛程度可见一斑;
田开疆,屡次在战场上打退敌军,战功显赫,勇气可嘉;
古冶子,一人一剑,勇闯黄河,逆流百步,顺流九里,最终杀死巨鼋,勇武堪称顶尖。
展开剩余80%这样的勇士无疑是国家的栋梁!然而,问题也正是出在他们身上。虽然他们的战功赫赫,但这三位勇士常常对晏子不屑一顾,这使得晏子心生忌惮,认为他们虽然勇猛,但缺乏礼节和理智。于是,晏子对齐景公说:“这三位虽然勇力无双,可若国家召唤他们上战场,他们能服从指挥吗?他们毫不尊重他人,等国家有了更大的需求时,恐怕会对国家造成危害。不如早些除掉,以免后患无穷。”
小时候读这段历史,我认为晏子有道理,然而如今再看,似乎这也不完全是对勇士们的客观分析,反倒像是在诋毁和侮辱他们。齐景公的反应,也让人深思。
齐景公怎样回应的呢?他点头说道:“这三位勇士实在是太勇猛了,光是杀掉其中一个就不容易,何况是三个一起杀呢?”他担心的是什么?如果贸然下手杀掉其中一个,其余两位必定会警觉,甚至可能报复,那样不但没能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麻烦。因此,齐景公认为,如果没有绝对把握,绝不能轻举妄动。
晏子的主意随即便想出来了。既然他提出了这个问题,想必早已经心里有所准备,打算以此为契机除掉这三位勇士。不得不说,晏子无论在阳谋阴谋上,都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。他能在齐国经历三位君主,屹立官场五十多年,显然是个善于运筹帷幄的高手。
有一天,齐景公召见了这三位勇士,特意端出了两个桃子,告诉他们:“这是外国使者进贡来的珍贵桃子,遗憾的是只有两个。你们三位有着出色的功劳,若觉得自己有资格,可以自行挑一个。”两桃三士,谁能得到?
第一个勇士公孙接,首先开口:“我是一个勇武之人,空手捉野猪,跟猛虎搏斗,依我看,自己应该得一个桃子。”他话音刚落,便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一个桃子。
田开疆见剩下一个桃子,立刻说道:“我曾多次冲锋陷阵,打退敌军,立下赫赫战功,难道不配拥有一个桃子?”他边说边将最后的一个桃子拿在手中。
而古冶子却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得,愤怒至极,义愤填膺地说道:“当年我随主公渡河,遭遇巨鼋袭击,将马拖入湍急河流。我毅然跳入水中,潜行数十步,亲手斩杀巨鼋,救回了主公的性命。今天,凭借我的功劳,居然连一个桃子都得不到,这太过分了!”说着,他拔剑在手,气势汹汹。
看到这一幕,公孙接与田开疆顿时羞愧难当,感叹道:“你说的对,我们的勇气和功劳根本无法与你相比,竟然还跟你争抢桃子,真是太丢脸了!我们无脸见人,只能用死来洗刷羞耻!”于是,两人放下桃子,拔剑自杀。
古冶子见此情景,愕然大喊:“因为我一番话,竟然导致了两位勇士的死亡,而我依然活着,这是不仁;我为了区区桃子抬高自己,贬低他人,这是不义;如果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却不敢死,那便是无勇!”说罢,他也拔剑自尽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二桃杀三士”。有人认为这是一场高明的阳谋,但细细一想,其中又岂没有阴谋呢?
首先,这个阳谋能被破解吗?当然可以,只要三人中有人谦让一下,或是大家平分桃子,局面就会轻松打破。可为什么它无法被破解?因为这三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:好面子、喜欢争强好胜、没有足够的智慧,甚至缺乏应对阴谋的警觉。
试想,如果换作是其他人,面对这场阳谋,结局会如何?如果他们更为机智,或许会直接拒绝争抢桃子,或甚至揭穿这一计谋,岂不更有趣?
再来反思,晏子的这一招,是否真就值得推崇?这三位勇士,除了骄傲和轻视他人,似乎并没有做错什么——他们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,救过国君的性命,难道就该死吗?晏子将他们的勇气和功劳视为威胁,却忽略了他们的忠诚。更何况,晏子的行为,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个人怨恨,才做出了这一举动。
最终,这段历史让人深思:阳谋固然重要,但也要警惕其中的阴谋。真正的智慧,是能够在复杂局面中辨清是非,防范潜在的威胁。
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分享你的感悟!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